我们长三角|为科创协同立法,“攥指成拳”何为?


8月1日,上海市、江苏省、浙江省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“云上”联合举行了一场发布会。
三省一市立法机关携手发布的,是近期四地分别通过的重磅地方性法规——《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。
科技创新之于长三角,已经是最有显示度的名片之一:DeepSeek横空出世成“全球顶流”,超导量子计算机“本源悟空”上线运行,国际上首次使用异体通用型CAR-T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,研发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……
科研成果涌现、技术创新蓬勃,为何还要通过立法来促进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?
“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举措转化为制度安排,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,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。”发布会上给出了一系列答案。针对此次的《决定》,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说,“干货很多!”
这部凝聚沪苏浙皖集体智慧的科技立法到底有哪些“干货”?我们来扫描要点。
提升重大高能级平台原始创新能力和策源力
《决定》共十九条,对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共育、科技创新平台共建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共研、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共享、企业创新主体共兴等作出一系列明确规定。
比如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”,布局在长三角的国家实验室、国家科研机构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、科技型领军企业数量多、能级高,如何更好统筹这些力量?
《决定》提出,三省一市加强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培育和支持,共同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,提升国家科研机构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,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,支撑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
安徽合肥,“人造太阳”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。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
长三角拥有上海张江,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已经布局有上海光源、合肥先进光源、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、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一大批科研“大国重器”。《决定》提出,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,合作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、建设、运行,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。
“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‘总平台、总链长’作用,拓展长三角实验室创新合作网络,提升重大高能级平台原始创新能力和策源力。”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说,与此同时,深化光子科学、生命科学、未来网络等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跨区域开放共享。
《决定》还对长三角科技创新的目标进行了明确,“应当聚焦国际科技前沿、国家战略需求、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重大需求,共同凝练重大科学问题,推动基础研究合作,鼓励开展高风险、高价值基础研究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。”
真金白银的支持已经“在路上”——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,重点支持长三角创新主体跨区域、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。
总结提炼实践成果,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机制
“为了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前景看不清、把不准,碰到心仪的成果心存顾虑的问题,2021年10月,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了科技成果‘先使用后付费’机制。”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恩玉介绍。
他说,这项机制主要是引导高校、科研机构允许企业“先免费试用、后付费转化”其职务科技成果,帮助企业降低“试错成本”,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目前浙江全省已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“先用后转”成果池,累计免费试用超过2500次。
这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行探索也被《决定》吸收,成为长三角的共同意志。
把四地的工作方法、经验、思考凝聚在一起,共同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的能力,“共铸长板”,也是此次《决定》的一大特点。
“针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‘一体化’和‘跨区域’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等问题,坚持战略协同、高地共建、开放共赢、成果共享,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实践成果,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机制。”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说。
一批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被写入了《决定》中:
优化企业出题机制,完善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,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,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。
鼓励以市场化机制跨区域建设科技孵化器、科创飞地、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平台等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。
促进各类开发区(园区)跨省域、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,共同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新赛道。
协同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
“上海、江苏、浙江都是安徽的‘富亲戚’‘富邻居’,安徽要高水平建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离不开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的帮助和协作”,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曹林生直率地说。
对于落实这部《决定》,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谭海斌明言,要聚焦战略协同,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“安徽支点”,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,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。打造量子信息、深空探测、聚变能源三大科创引领高地。”
“推进创新要素加快开放共享,推动长三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,促进技术、项目、人才、资金等要素跨区域融通,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协力打造长三角创新策源地。”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楼学军说,要推广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,协同谋划长三角地区的改革试点,共同承接国家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,凝聚合力突破科技创新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。
“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。”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谈到了长三角科创的几个重点区域:G60科创走廊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,“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,提升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效能。共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,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,着力营造富有全球竞合优势的开放创新生态。”
面向全球,是长三角的职责使命。正如《决定》中明确的,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,应当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,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,开展国际交流活动,发起或者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,吸引海外知名大学、高水平研究机构、跨国公司、国际科技组织等落户长三角。
“全面贯彻落实《决定》,制定实施新一轮工作举措,推进长三角协同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。”黄红说。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推荐阅读
- 评论
- 关注